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2415章 这傢伙飞毛腿啊

作者:紫锋01字数:8169更新时间:2025-10-20 02:00:21
  第2415章 这傢伙……飞毛腿啊
  苏神也没有想到博尔特这傢伙竟会指名道姓?
  不过没关係,指名道姓也正好。
  省得自己麻烦。
  反正自己和博尔特今年是必有大战。
  面对这样的情况。
  苏神在接受採访的时候。
  也不废话。
  他现在才是奥运会冠军和世锦赛冠军。
  博尔特这两个冠军在前面都得加个“前”。
  (请记住????????????.??????网站,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)
  因此苏神也得有自己的威严。
  “很好啊,博尔特的挑战我会接下来的。”
  “毕竟9秒79也不是什么很快的成绩。”
  “我会给他个交代。”
  好傢伙。
  这两人不愧是闪电级別呀。
  9秒79,都已经大概9秒80了,在他们眼里都不算是什么很快的成绩。
  这是人吗?
  如果他们是的话,那让其余好不容易跑到10秒以內,甚至把9秒70+,突破980当成自己人生目標的运动员……
  怎么想?
  来到钻石联赛罗马站。
  因为没有女子100米,所以直接从女子200米开始。
  因为高手来的不多,要不就是还没有进入状態,陈娟在这里22秒50就轻鬆收割。
  毕竟第2名才22秒77。
  这让陈娟也感到有些苦恼,她很想把自己的200米在帝都世锦赛来临之际,提升到最大值。
  结果呢,根本没这个机会。
  这些人根本就不给力啊。
  上一次奥卡巴雷也不给力。
  这一场没有100米,她本来想在200米上做做功夫,全力以赴。
  结果这好。
  根本没有人能让她调动全力的本色。
  刚才说什么呢?
  陈娟只是轻鬆刷了个几十万美刀。
  別问她跑的怎么样。
  她现在烦著呢。
  你问,问就是,感觉一般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  其余的不想多说什么。
  看到陈娟这边心情不好。
  本来想看看200米採访谢正业。
  因为谢正业在200米也是轻鬆夺冠。
  这场比赛连个打开20的人都没有。
  那你说谢正业能跑个什么劲?
  也是轻鬆拿下。
  原本他也是魔族精神,想要和加特林来一场对决。
  毕竟加特林他现在把成绩提高到了一个很恐怖的程度。
  已经足够和他对抗。
  甚至pb比他还高。
  一想到之前可以轻鬆蹂躪的加特林提升这么大。
  谢正业就想要和他一决高下。
  证明自己才是最强歷史第3人。
  结果加特林也长,根本不跑200米。
  反而去跑100米了。
  这就让谢正业扑了个空。
  感觉非常的不好受。
  宛如虚擬了很久的一拳,直接打在上。
  简直是自己快吐血。
  所以这个时候记者过来採访他,他也没什么好表情,张嘴就说:“我没什么好说的,这场比赛我本来是想和加特林比一比,结果他根本不来比赛,让我贏了都没感觉。”
  “我希望下一次他不要缺席200米。”
  “和我来一次男人之间的对话。”
  “好一个男人之间的对话呀。”
  莫斯科之后,现在到了2015年,今年到地图世锦赛的时候,他也要朝著22岁去。
  说一句自己是男人没有问题。
  不是男孩了。
  这一看200米夺冠的男女东方选手都是一个口吻,记者也就识趣的没有多问。
  因为问也是白问。
  这两个人根本就不会跟你逼逼。
  作为90后的领军人物,两个人只想办自己的事情。
  其余的不要和我多说。
  毕竟他们又不是娱乐圈的演员,没必要和大家装太对。
  运动员当然也需要流量,需要扩大影响力,需要赚钱,需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,但是……
  这前提是要自己出成绩的基础上。
  先要把自己的主项做好。
  如果主项目都没做好。
  那还是算了。
  男子110米谢文君因为比赛前脚部有些不適,宣布退赛。
  那这也一样,大家的关注点就都放在了100米以上。
  因为苏神。
  要参加这场比赛。
  刚刚在前几天回应了博尔特的话。
  现在记者们都在炒这个事情呢。
  所以才刚走出来,就能听到现场的大量欢呼声,现场的解说员也都开始纷纷预测苏神这一枪准备跑出什么成绩来。
  倒是加特林,相当有些自信。
  看起来今年彻底把技术改动以及跑动的类型优化完成后,加特林想要和苏神试试水。
  毕竟他这么久没有跑。
  自己拿出最好状態,不是不能比一比吧。
  这也是为什么他这种比赛不参加200米。
  就是想要在这个时候,看看能不能拿下苏神。
  起码也要在视频里面留下个记录。
  不然的话,自己根本就没有击败他的可能。
  苏神则根本不废话。
  他现在的確也要找人来刺激刺激自己的实战状態。
  这不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吗?
  加特林正好呀。
  set。
  加特林双手撑地的幅度格外讲究。
  掌心与肩同宽,指尖微微扣进塑胶,肩背肌肉像被预压的弹簧,既不紧绷到僵硬,也不鬆弛到泄劲。
  他的臀部缓缓抬高,小腿肌肉线条骤然清晰,却没有刻意踮脚——
  这种“半蹲蓄力”的姿势,是他启动阶段“核心优先”技术的关键。
  加特林今年的状態不愧是进入新的极致巔峰。
  有几把刷子。
  年纪这么大,还有这么好的状態的人。
  真没几个。
  不说你可能都要忘了,他其实早就已经30多了。
  作为一个马上就要33岁的老將。
  交出这个状態真是可以。
  相当恐怖。
  发令枪响的剎那。
  加特林没有追求“瞬间弹起”的视觉衝击,而是先靠核心肌群的收缩带动躯干前倾,腰腹两侧肌肉轻轻绷紧,像“拽著身体往前送”。
  弹离地面时,肘部保持微屈,没有大幅度甩动,而是贴著身体做小范围快速摆动,確保上肢力量不分散。
  双腿蹬地的力度则顺著核心的牵引逐步释放,后蹬腿的脚跟没有刻意抬到臀部,而是以“够用即止”的幅度发力。
  前伸腿落地时。
  脚掌前掌精准踩在身体重心正前方。
  避免了因蹬地过猛导致的重心偏移。
  的確,他的技术性真是做的可以。
  在现有的技术体系里面。
  挑不出多少毛病了。
  这也是为什么他今年已经到了33岁的高龄,还可以越跑越快的原因。
  身体机能不在巔峰,但是技术机能已经更进一筹。
  到了新的高度。
  前5米,他的躯干始终保持著30度左右的稳定前倾,没有因加速出现左右晃动,摆臂与蹬地的节奏像被精准校准过。
  每一次手臂后摆,都对应著同侧腿的蹬地发力,核心则像“传动轴”,把上肢与下肢的力量拧成一股劲。
  到10米节点时,他的速度虽未完全拉满,却已透出“稳扎稳打”的压迫感,身影在赛道上显得格外扎实,没有一丝漂浮,仿佛每一步都在为后续的加速“打地基”。
  这种“核心驱动”的启动技术,让他避开了多数选手启动时“发力过猛易失衡”的问题,为10米后的途中跑铺垫了平顺的节奏。
  今年的加特林对比,前两年在前面更加讲究节奏感。
  而不是先把速度猛衝上去再说。
  这也是他对自己个人实力的一种自信。
  站在加特林身旁的维考特,从“各就位”起就透著不一样的激进。
  他双手撑地时掌心略宽於肩,身体重心压得更低,肩膀几乎要贴到赛道,像一头准备扑向猎物的猎豹。
  “set”阶段,他的小腿肌肉绷得发亮,脚踝微微踮起,明显在为“瞬间爆发”蓄力。
  连呼吸都压得极浅,眼神死死盯著前方赛道,透著一股“抢跑式”的急切。
  看起来维考特今年是很想迎来突破。
  进入新高峰。
  事实上今年还真做到了。
  冲开了9秒90的桎梏。
  衝到了9秒85上。
  在他的法兰西队友,白人也能飞勒梅特里状態一天不如一天,很难恢復最巔峰的状態,现在他需要扛起大旗。
  当然至於法兰西是黑人还是白人。
  还能不能说自己是高卢鸡。
  那是另外的话。
  枪响瞬间,维考特的动作带著十足的衝击力。
  双手猛地弹离地面,手臂以近乎伸直的幅度向后甩动,肩胛骨隨著摆臂大幅收缩,像“要把全身力气都甩到身后”。
  双腿蹬地的力度格外狠,后蹬腿的脚跟瞬间抬到臀部附近,前伸腿像箭一样扎向赛道,第一步落地时,脚掌几乎是“掛”在塑胶上,反作用力顺著小腿直窜肩背,让他的躯干瞬间前倾出近乎陡峭的角度。
  前3米,他的摆臂幅度远超加特林,手臂前摆时能抬到与肩齐平,后摆时则几乎要贴到腰侧,这种“大开大合”的摆臂方式,虽然牺牲了部分稳定性,却换来了极致的启动速度。
  躯干虽因激进发力出现轻微晃动,却被他用核心强行稳住,没有偏离向前的轨跡。
  到7米时,他的速度已肉眼可见地快於身旁部分选手,身影在赛道上拉出淡淡的残影,摆臂的“呼呼”声甚至能被周围对手隱约听到。
  10米节点。
  他的前倾角度依旧陡峭,没有丝毫放缓,摆臂与蹬地的节奏虽不算完美平顺,却透著“以快破稳”的狠劲。
  这种“激进摆臂”的启动风格,是维考特標誌性的技术特点,他从不追求启动阶段的绝对稳定,而是靠瞬间爆发力抢占先机,哪怕动作略有瑕疵,也要在0-10米就给对手製造节奏压力。
  23岁的他有这种进取之心很正常。
  没有这样的心態的,今年就不能突破9.90了。
  至於另外一位美国队的选手,与加特林的稳健、维考特的激进不同,罗杰斯的启动透著“技术流”的细腻。
  自从这两年被苏神点拨之后。
  劳模也进入了新状態。
  只见“set”时,他的双手撑地角度略向外展,肘关节保持120度左右的黄金髮力角,这种姿势能让他启动时手臂摆动更省力。
  “预备”时,他的臀部高度与膝盖角度精准匹配,既不会因过高导致蹬地发力不足,也不会因过低导致起身缓慢,全身关节像被调整到“最佳发力状態”。
  苏神给他提的意见,他似乎在这几年已经渐渐的能够运用。
  枪响后,罗杰斯的启动没有明显的“发力峰值”,而是靠关节的协同配合逐步加速。
  双手弹离地面时,肘关节先屈后伸,摆臂轨跡呈平滑的弧线,没有突然的卡顿。
  双腿蹬地时,髖关节、膝关节、踝关节依次发力,像“齿轮一样逐级传动”。
  后蹬腿的发力不是瞬间爆发。
  而是顺著髖关节的转动逐步释放。
  前伸腿落地时,脚踝先做轻微缓衝,再过渡到蹬地,避免了关节的硬衝击。
  之前他因为跑法的问题,对於关节的硬衝击太多,不仅仅导致速度会变慢伤病。和炎症也不少。
  现在这么做了,之后不说別的。
  起码训练中关节的各种不舒服,大幅的缓解。
  没有这种不舒服,自然就可以更加的上训练强度。
  让自己的训练周期更难。
  那自然而然就能够继续进步。
  如此做法,一个小的点拨就能让自己进步成这样,解决自己的大问题,让自己拥有更好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……
  也难怪罗杰斯在很多场面上都是直呼——
  自己的田径上帝就是苏。
  谁都別和自己槓。
  他能让自己解决问题,能让自己变得更快,你能吗?
  不能就闭嘴。
  你看劳模就是劳模,为了赚钱养家。
  就是说话直白。
  不给那么多弯弯绕绕。
  前5米,他的躯干前倾角度缓慢增加,从25度逐步过渡到35度,没有突然的角度变化,这种“渐进式前倾”让他的重心始终保持平稳。
  摆臂与蹬地的衔接没有时间差,手臂前摆到一半时,蹬地腿刚好完成发力,核心则轻轻做著“前后牵引”的动作,確保力量传导不脱节。
  到10米时,他的速度虽不及维考特迅猛,却比加特林更显轻快,身影在赛道上透著“丝滑”的质感,没有多余的动作,每一个关节的运动都服务於“向前加速”。
  这种“关节协同”的启动技术,让他的0-10米没有明显的发力断层,为后续途中跑的节奏延续打下了极佳基础。
  当罗马赛道的发令枪响穿透欢呼,张培猛的启动没有丝毫犹豫。
  用標誌性的“三档起步”模式。
  將反应速度转化为“阶梯式爆发”。
  从第一档的“反应破局”到第三档的“加速定型”。
  0-10米的每一步都像精准切换的齿轮,把“快反应”变成“快速度”。
  在赛道上拉出一道利落的启动轨跡。
  “枪响即破局”是他第一档的核心。
  发令声未落,他撑地的双手已同步弹离赛道,没有多数选手“听声-发力”的细微延迟——
  手掌离开塑胶的瞬间,肩背肌肉便带著短促的爆发力向上顶起,后蹬腿以“贴地爆发”的幅度发力,脚跟几乎擦著大腿內侧向前蹬伸,前伸腿像被弹射出去般扎向赛道。
  第一步落地时,脚掌前掌精准扣住地面,反作用力顺著小腿直窜核心,身体瞬间前倾出陡峭角度。
  这一档的关键从不是“用力”,而是“反应与动作的零间隙”,別人还在完成“听到枪响”的神经传递时,他已用第一脚蹬地完成了“启动占位”,前3米便抢出小半个身位的节奏优势。
  进入第二档,他的发力开始“无缝加码”。摆臂不再是启动时的紧凑小幅度,而是顺著第一档的惯性自然拉开。
  肘部保持微屈,前摆时指尖擦过腰侧向前“带劲”,后摆时手臂贴著躯干向后“蓄力”,每一次摆动都像给下肢“递力”。
  蹬地力度也从“贴地爆发”升级为“蹬地弹射”,脚掌落地时不再是轻触即起,而是带著“向下踩实、向上弹起”的劲,膝盖屈伸幅度虽不大,却能將地面反作用力最大化,身体每一步都像“往前窜”,没有丝毫缓衝停顿。
  到5米时,他的躯干依旧保持稳定前倾,没有因发力加码出现晃动,肩线始终与赛道平行,像被无形的线牵引著向前,“第二档”的发力没有打乱第一档的反应节奏,反而让速度在“不脱节”的状態下稳步攀升。
  衝过7米,他的“第三档”启动彻底成型。此时摆臂与蹬地的衔接已找不到间隙——
  手臂前摆到最高点时,同侧腿刚好完成蹬地;手臂后摆到最低点时,落地腿已准备好下一次发力,核心肌群像“传动轴”,把上肢摆臂的牵引力与下肢蹬地的爆发力拧成一股劲。
  他的步点不再是“追赶节奏”,而是“掌控节奏”,每一步落地的位置都精准踩在“前一步惯性延伸线”上,没有左右偏差。
  躯干前倾角度微微调整,从陡峭逐步过渡到平缓,不是减速,是为了让加速更贴合“途中跑预备姿態”。
  到10米节点时,他的速度已完全衝起来,身影在赛道上透著“轻快却有力”的质感,摆臂带著风感却不僵硬,蹬地扎实却不沉重。
  这“三档起步”没有刻意的切换痕跡,更像反应速度自然带动的“爆发阶梯”。
  让他在0-10米就把“启动快”的优势,变成了“加速快”的既定节奏。
  发令枪响时,劳逸没有追隨加特林的稳健、张培猛的迅猛,而是用一套“去繁就简”的启动动作,在0-10米完成“低消耗蓄力”。
  他刻意简化了启动阶段的技术细节,用更干练的脚步控制发力强度,不追求前10米的速度优势,只为给后程衝刺保留充足体力,在罗马赛道的启动对决中,走出了属於“后程型选手”的务实节奏。
  首先启动预备姿势就透著“简化”思路:“各就位”时,双手撑地幅度略窄於肩,肘关节不用力绷直,保持自然微屈,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启动时摆臂僵硬。
  “预备”阶段,臀部抬高幅度適中,不刻意追求“高蹬地角度”,小腿肌肉只保持基础紧绷,不像维考特那样把力气“提前憋满”。
  这种姿势没有视觉上的衝击力,却能减少启动瞬间的肌肉负荷,为后续动作简化铺垫基础。
  枪响后,他的摆臂是最明显的“去繁就简”。
  没有大幅度的前后甩动,而是以肩关节为轴,做小范围的“贴身摆动”,肘部始终贴在躯干两侧,前摆不超腰、后摆不贴背,连手腕都保持自然放鬆,不刻意用力紧绷。
  这种简化的摆臂方式,虽然牺牲了部分“摆臂带劲”的加速效果,却避免了上肢发力分散,让他的注意力能更集中在下肢节奏上。
  同时减少了摆臂带来的风阻与能量消耗,悄悄为后程储存体力。
  脚步动作则透著“干练精准”。
  第一步落地时,他没有追求“蹬地即弹射”的力度,而是前掌轻触赛道,快速完成缓衝后便衔接下一次蹬地,没有多余的“踮脚调整”或“膝盖过度屈伸”。
  每一步的步长都控制在“適中范围”,不刻意拉大或缩小,只保证“落地即蹬起”的流畅衔接。
  別人启动时可能会因调整步点出现节奏卡顿,他却用简化的脚步动作。
  让0-10米的每一步都“踩得稳、传得顺”。
  从3米到10米,步频始终保持平稳,没有忽快忽慢的波动。
  到10米节点时,劳逸的速度虽未躋身前列,却比以往的启动多了几分“紧凑感”。
  躯干保持著平缓的前倾角度,没有因发力不足出现“后仰”,摆臂与蹬地的衔接虽不算迅猛,却没有一丝脱节。他的启动没有“亮点”,却胜在“务实”。
  通过简化技术细节减少能量浪费,用干练的脚步控制节奏,不与对手拼前10米的爆发力,而是在启动阶段就为后程的“发力衝刺”埋下伏笔,像一名耐心的猎手。
  在0-10米的赛道上。
  悄悄完成“蓄力待发”的准备。
  至於本该跑得更快的卡特因为启动的时候踉蹌了下,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发挥。
  在这种高端局上面就算是寄了。
  而大家最关注的人在第4道。
  这些人不管跑得多好。
  只看到有一个身影。
  突然就像是调高了帧数。
  瞬间就从这些人的身影里面破空而出。
  发令枪响的剎那,苏炳添的启动没有任何“过渡帧”。
  像突然切换到高帧模式的影像,摆臂、蹬地、躯干前倾的每一个动作都细到无缝衔接,短短几秒內便带著“丝滑的衝击力”窜至前列,0-10米的赛道上。
  他把“快”拆解成“精准到毫秒的动作协同”,没有丝毫生硬。
  只有“一瞬领先”的利落。
  他的反应快得像“声息同步”。
  这一枪的感觉相当的好,0.128秒几乎和张培猛差不多。
  枪响的声音还没在赛场完全扩散,他撑地的双手已瞬间弹离塑胶,掌心几乎没留下任何迟疑的印记。
  肩背肌肉没有“逐步绷紧”的过程,而是在双手离地的同时骤然发力,像被瞬间拉满的弓弦,带著上半身向前俯衝。
  双腿蹬地的力度则“快而不猛”,后蹬腿的脚跟轻轻擦过臀部,没有刻意追求“狠劲”,却精准把力量传至前掌,前伸腿落地时,脚掌像“轻贴赛道即发力”,反作用力顺著小腿直窜核心,身体瞬间前倾出稳定的角度。
  没有维考特那样的激进晃动,也没有罗杰斯那样的渐进调整,他的启动从第一秒就透著一个字……
  “顺”。
  每一个动作都像“预设好的协同程序”,找不到丝毫卡顿。
  前3米,他的摆臂与蹬地已形成“高帧级咬合”。
  手臂摆动幅度不大,却始终贴在躯干两侧,肘部微屈著前后滑动,像“气流带动的自然摆动”,没有多余的甩动。
  蹬地时脚掌与赛道的接触时间短得几乎看不见,落地、缓衝、蹬起三步揉成一步,连膝盖的屈伸都带著“弹性节奏”
  没有生硬的弯折。別人启动到3米可能还在“找节奏”,他却已借著这“丝滑的发力”悄悄抢出位置,身影在赛道上显得格外轻盈,却透著“快而稳”的压迫感。
  到7米时,他的“窜位”已肉眼可见。
  原本与对手平齐的身位,此刻已悄悄领先小半个肩膀,不是靠“猛衝”,是靠每一步“比別人快半拍的动作衔接”。
  躯干依旧保持著平缓的前倾,腰腹像“隱形的平衡轴”,没有因加速出现左右偏移。
  摆臂的频率悄悄加快,却依旧保持著“贴身流畅”,连指尖划过空气的轨跡都显得格外规整。
  具体的感觉就是以前那种疯狂爆发的感觉似乎有些减弱,取而代之的是肉眼上感官更加……畅快的感觉。
  依旧是充满了爆发性,但是爆发的感觉里面。
  似乎刚中开始……带柔。
  “苏已经冲了出来,毫无疑问压住了所有人!”
  “人类最快的启动王者名不虚传!”
  现场的解说员也被苏神的暴力表现给调动了情绪。
  整个现场开始大肆欢呼。
  该死。
  这么多天没有比赛,怎么还这么强?
  不过你本来就比我矮。
  重心启动更好掌握。
  所以加速区。
  才是关键。
  就让你看看,我的进步!
  刚衝过10米节点,加特林没有急於拉大差距,而是把启动阶段的稳劲,顺著加速区的节奏层层转化为“向前的动能”。
  10到30米的每一步,都像在为速度“添砖加瓦”。
  没有突兀的爆发力衝击,只有“力量与节奏同频”的平顺加速,让加速区成了他“稳扎稳打”的优势区间。
  12米处,他的核心传导率先进入“加速模式”。腰腹两侧肌肉不再是启动时的“基础紧绷”,而是隨著摆臂与蹬地的节奏,做著“动態发力”。
  当右臂后摆时,右侧腰腹轻轻收缩,像“拽著身体往前倾”。
  左臂前摆的瞬间,左侧腰腹立刻接力,把力量顺到左腿蹬地的动作里。
  这种核心的“动態传导”,让他的躯干始终保持30度左右的稳定前倾,没有因加速出现左右晃动,连肩线都始终与赛道平行,確保每一分力量都精准指向“向前”。
  避免了之前几个赛季自己加速时容易“上半身超前、下半身滯后”的发力断层。
  18米左右,他的蹬地开始“加码却不僵硬”。脚掌落地时依旧是前掌先触地,却比启动时多了几分“扎实感”。
  触地瞬间,脚踝没有多余缓衝,而是立刻绷紧发力,像“踩在硬地上瞬间弹起”,反作用力顺著小腿往上窜。
  膝盖只微微弯曲一瞬,就立刻伸直蹬地,整个过程快得像“点地即飞”。
  却没有维考特那样的“猛劲衝击”,更像是“把启动时的劲攒起来,每一步多放一点”。
  別人加速时是“蹬地力度突然提升”,他却能让蹬地力量“逐步迭加”,每一步都比上一步多一分劲,速度也跟著“稳步攀升”,没有忽快忽慢的波动。
  就这一节足够看出来加特林今年也確实强了不少。
  能有这么多黑点,还能拥有不少粉丝,的確有水平。
  25米节点,他的摆臂也悄悄完成“加速適配”。不再是启动时的“小范围紧凑摆动”,而是顺著加速节奏,把幅度拉开到“前摆过腰、后摆贴背”。
  手臂后摆时,肩胛骨微微收缩,像在“蓄力”;前摆时则带著“向前推”的衝劲,手臂直挺挺地划过身前,指尖几乎要擦到赛道前方的空气,连袖口都被气流扯得向后贴紧手臂。
  这种摆臂幅度的提升,不是“刻意用力”,而是核心传导与下肢蹬地协同的自然结果。
  核心把劲顺到肩背,肩背再带著手臂摆动,每一次摆臂都像在给身体“加把劲”,让上半身的力量全顺到腿上,形成“上下联动”的加速合力。
  这个技术动作就连格林都……感觉做得很好。
  他这个老技术,皇帝都觉得ok。
  虽然他也不喜欢加特林,但是在技术上。
  他认为加特林的確是做得很出色。
  甚至在这个方面。
  加特林现在的盖伊做的还要更好。
  可就算是这样……
  加特林,刚刚把脑袋抬起的时候。
  还是?
  吃了一惊。
  特么的。
  和这个距离比刚刚。
  不但没有缩小。
  反而还更远了……
  这就。
  离谱啊。
  而且。
  看他的步频。
  尼玛。
  这是……
  飞毛腿啊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